張金鶚教授:買房自住應建立「心中之尺」,可參考這 3 招!

張金鶚 心中之尺 買房

知名房地產學者、政大地政系退休教授張金鶚,前陣子將名下的 3 間老宅賣掉,另購買了一間公設完善、格局方正且陽台給足採光通風的新成屋,當時市場上不少人都議論,張金鶚教授此舉是否意味著:房市要回春?然而,張金鶚教授則表示,自己賣 3 房換新屋,純粹只是因為有需求,與房市景氣無關,並且表示,他強調,買房自住前一定要建立「心中之尺」,市場景氣、時機好壞並非重點。

👉 加入我們的臉書粉絲團、社團IG Line 社群,獲取各種購屋必備知識!👈

沒有心中之尺,不要入市場

張金鶚教授過去經常會遇到許多學生問他「房子是否可以買?」,例如:「某某房子看起來地點、區位都很棒,是否可以買?」、「各國進入無限 QE(量化寬鬆),是否應該趕緊買房子?」等之類的問題。而張金鶚教授認為,比起市場景氣、總體經濟,買房最重要的還是「心中之尺」,也就是應該要先問自己:「房子喜不喜歡?」、「房子是否符合自己的各項需求?」、「房價荷包是否能負擔?」等。

張金鶚教授覺得,買房是消費行為,市場景氣的好壞並非關鍵,如果缺乏「心中之尺」,那就不要貿然進入市場買房,因為這樣一定會錯估很多事情,因而後悔買房。

建立「心中之尺」3 大招

以買房自住的需求來看,要買何種房子,基本上取決於當下的生活經驗和個人喜好,所以,無論在任何時間買房其實都沒差,而想要建立「心中之尺」,建議可以參考以下 3 招:

1. 選擇熟悉的區位

股神巴菲特都說過:「不熟悉的東西不要碰」,對於異質性高的房地產更應如此,因此,張金鶚教授建議在第一次買房時,最好買在熟悉的區位。

他以自身為例,過去所買的房子,都位於自己熟悉的台北市文山區,對他而言這裡距離自己工作地點近,比起很多人覺得好的區位,如蛋黃區、蛋白區等,這裡才是最佳的區位!這也正印證了:「你的好區位,未必是我的好區位。」每個人心裡所想、需要的、想要的,並不相同。

圖片來源:Canva

2. 看個案重於看市場

許多人買房總會先看「房市景氣如何?」、「房價走勢會漲還是跌?」,才決定是否要進場購屋,而忽略個案的自身條件,在張金鶚教授看來,這是有點本末倒置的行為。

比起先分析總體經濟環境,應先重視個案的各項條件,例如:區域內的社區產品、競爭個案、產品定位及訂價等,這樣比較能找出心中那把尺的條件為何。

圖片來源:Canva

3. 評估「次市場」替代效應

「次市場」經常因房地產供給、需求、價格、數量的變化而生,實務上,人們經常會因為高房價問題,而轉向「次市場」尋求替代品。舉例來說,台北市信義區是許多台北人工作的地點,然而該地區的高房價讓許多數人無法負擔,因而轉向房價相對低、鄰近信義區的南港區購屋,而南港區屬於「次市場」。

雖然「心中之尺」的建立,主要取決於個人喜好和生活習慣,不過,考量到現實經濟上的問題,人們往往需要退而求其次,所以,除了解自身需求和喜好外,建立「心中之尺」時,也不能忘記評估「次市場」的替代效應。

圖片來源:Canva

堅守「心中之尺」才能避免淪落為屋奴

張金鶚教授強調,買房是消費行為,不應視為投資行為,所以市場好壞其實並不影響購屋時機,比起來,守住買房的「心中之尺」才是最重要的。不少人之所以會變成屋奴,主因就是沒有確認自己的「心中之尺」,聽從銷售人員、賣方的蠱惑就貿然購屋,結果卻不慎買到超出自己能力負擔的房子,最後付不出貸款,只能眼睜睜看著房屋被法拍,只能後悔莫及!

政大地政系退休教授張金鶚,圖片來源:聯合報資料照

張金鶚買房心法

1. 鎖定新成屋,人屋一起老

2. 買房選完善公設,滿足生活需求

3. 賣老宅換新屋,房貸無壓力

4. 熟悉的區位優先考慮

如果想知道更多關於房市、話題新聞或居家小知識,歡迎大家點擊以下任一 LOGO。追蹤我們的 Facebook 粉絲團IG加入官方 Line 帳號Line 社群一起討論。

        

《更多買房相關的文章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