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設比為什麼這麼高?到底是買房還是買公設

公設比 容積獎勵 開放空間

買房子一定會考慮價錢,房價又會因為地點、環境以及坪數而有所差異,其中的坪數就包含了室內實際坪數以及公設的坪數。

台灣現在很多的社區大樓公設比都差不多是 30%,如果你沒有用到這些公設,表示你付出去的錢有 1/3 幾乎是浪費掉的,那為什麼台灣房屋的公設比會這麼高呢?

台灣公設比逐漸增加的 4 個進程

我自己把台灣公設比從以前到現在逐漸增加分成 4 個階段。

早期的公寓有著低公設比

「公設」就是大樓裡面大家一起使用的部分,自己住不會有公設比的透天厝我們就不討論了。

在早期還是公寓的時候,因為大樓裡面多半只有樓梯是大家共用的,所以樓梯就是公設,也因為只有樓梯是公用的,所以公設比相對低很多。

如果不想付錢在公設上,公寓是最棒的選擇,但是台灣近年來公寓多半屋齡普遍 30 年以上,可能反而會需要花一些錢在裝潢以及維修上。

公設比 容積獎勵 開放空間

華廈是有電梯但相對公設比又小的選擇

到了 1990 年以後,開始有越來越高的大樓、社區出現,也有了地下室停車的需求,所以地下室也納入了公設的範圍裡面,而這些就是是我們現在所稱的華廈。

華廈的公設比相對於公寓來說又更多了,大概是落在 10%~20% 左右,再高一點的可能會有 25% 左右,但相對於現在都算是還可以被接受的範圍。

而且相較於大部分公寓都只有樓梯沒有電梯,「華廈」這個類型有電梯、屋齡也還算可以接受、公設比又不高,我覺得相對來說 CP 值還算不錯。

公設比 容積獎勵 開放空間

大樓設備較齊全,但公設比開始變高了

到了 2000 年左右,因為消防法規的修正,8 層以上的大樓都強制要有兩個安全梯間,包含逃生梯的寬度、深度、梯廳的尺寸也增加,所以公設佔比就又提高了。

像下面這張大樓逃生梯的照片,明顯就比公寓的樓梯寬度更寬,因此這些大樓雖然較新、設備與安全性較為完善,但也會花比較多一點的錢在公設上。

公設比 容積獎勵 開放空間

主打住進去就不用出來的新大樓公設比都破 30%

再到近年來,許多建案都主打豐富的娛樂設施、健身房、室內游泳池….等,讓你住進去就可以不用出來,雖然方便,這些雖然都不是必要的公設(就是說建商也可以不要蓋),但為了吸引人入住而增加的這些設施,都是推升公設比更近一步增加的原因,也讓很多社區的公設比佔了超高的比例。

公設比 容積獎勵 開放空間

中庭花園不是公設,甚至你都可以進去

另外,很多人會誤以為中庭花園也算是公設的內容,但其實他是法定空地,而不能被計入「公設」的範圍內,所以你的房價不會拿去支付這個花園。

公設有一個很重要的符合條件,就是「要有遮蔽物」

室內的 KTV、健身房、游泳池這些因為都是在屋子裡面,所以屬於公設的範圍,但是露天的中庭花園則是法定空間,不能計入公設裡面。

公設比 容積獎勵 開放空間

而且還有一種法定空間,是因為建商為了符合容積獎勵辦法,於是在自己的社區周遭蓋了類似花園、遊憩區的公共空間,這種的公共空間是誰都可以進去晃晃、走走、使用的。

如果你在你家附近的社區看到有差這樣的牌子,就勇敢走進去沒問題的。

公設比 容積獎勵 開放空間

評估自己的需要決定該不該買公社佔比高的社區

老實說,社區的公設比高絕對不見得是壞事,社區有健身房、游泳池、閱覽室、娛樂室….等,可以省下你額外花錢、花時間去這些地方的成本,而且又不用人擠人,搭個電梯就到了,其實是相當不錯。

但有些人就是喜歡待在家裡,寧願自己家裡多一個空間、多隔一間書房也不要閱覽室,所以這就是看抹個人對於公設、公共設施的需要去做選擇了。

當然,如果要討論公設比的話,還要考慮到停車位和車道的關係,後續還有虛坪與實坪的議題,之後有機會我們再慢慢來介紹。

延伸閱讀》